人在孤岛里活得越久,就越走不出来。看到这句话,很像在形容我。生出想把一堆发臭的破烂拾起来,洗一洗,放在阳光底下晒一晒。可过去的事,再经回忆时,已经加上了此刻心态的滤镜了,还原真实,是完全不可能的,说出来的,只能是一己之面,一面之词。念念出院后,夸张如我。我用脸色和行动列出规矩:念念的衣服要用宝宝专用洗衣机来洗;念念的脸不可以碰更不可以亲;念念的被子谁也不能碰;抱着念念时不能晃(以免脑震荡)……类似的等等。最开始的几个月,我每天用大量时间读科普文,看那本厚厚的《美国育儿大全》并认真勾画做笔记,在朋友的推荐下,我买了听诊器,买了怡和医疗一年的会员。念念有一点不舒服,或者哪怕只是长了一点疹子,我立马问有经验的闺蜜,在宝妈群里提问,实在不行花钱网上问诊。实不相瞒,打疫苗我会去环境更好的小湖塘社区打,做体检会去有医院。医院,我都像上战场的战士一样,眉头紧锁,紧盯着自己的问诊号。人多,经常排队2小时,问诊10分钟。担心交叉感染,争取最大可能远离人群,处理念念换尿布和吃奶事宜。有一次,在医生诊室念念哭了,不顾拥挤在小诊室的众人,搂起衣服喂奶,对一说话偶尔来脸红的我,实属不易。我也不平衡过,看到别人都在逗念念开心,而我每天基本都被担惊受怕和求医问药所填充,有一点小问题就自动放大,我每天的精力都被此损耗,焦虑和重压之下,我把自己孤立了。不相信任何人,不想要任何人的帮助,医院,不相信母辈经验,不相信月嫂,不相信不靠谱的科普,可我也不相信刚当妈妈的自己,于是我像一个正义使者,时而批判中药,医院过度治疗,时而批判医生知识落后,时而批判两位妈妈带娃方式不对,手捧着那本育儿大全,战战兢兢,艰难度日。随之而来的,便是争吵。我自己的记忆中跟我婆婆发生不愉快,列举这么几个小事。刚生完念念时,医生要找的东西总也找不到,我有点不高兴她盯着孩子,没有把我的东西整理好,于是第二天我下床把病房收拾干净。还有一次,她说念念头睡偏了,说了有几次,这一句很正常的话加深了我内心的焦虑,我已经每天捧着育儿大全了,心里呼喊:可不可以不要给我增加压力了,我随时感觉自己挺不住了。再有一次,因乳腺炎反复发烧,我刚睡着,被她开心地说“念念跟爸爸视频”而吵醒,我大发脾气的喊“能不能小点声!”,我的脾气实则源于内心的不平衡,自己在忍受发烧的不舒服时,不平衡别人的“开心视频”和对我的打扰。还有一些事情,源于王威对这些事情的插入,产生了一些矛盾和误会。男人和女人的思维肯定是不同的,我感性,他理性,我重情绪,他重方法,我只想倾诉,他只想解决……一堆破烂发臭、腐烂。我察觉到自己似乎抑郁了。我每天吃的饭加起来不及如今一顿的量,我似乎察觉不到饿,每天不由自主以泪洗面,连我自己都很讨厌,那时候的我没法带孩子,但又会因为没去看念念而深深自责。矛盾的内心和孤立的状态把我填满。记忆中有一次,我去看了下念念,念哥破天荒对我笑了,我再也忍不住,崩溃大哭。直到上班后,我才发现,你说的对,诉说和寻求帮助,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很多事情,其实不需要你自己默默承受的。然而如今的“复盘”,我深知,这一切,皆源于我总是把自己推入只有一人的孤独境地。一直是小女孩心态的我,没有完成好母亲角色的转变。在复杂的角色、情感、关系中找到和谐的模式和规则,首先需要自己稳定而强大的内心,虽非一朝一夕可建立,但这一份小小复盘,算第一步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