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我接诊了一位39岁的女性。
她于年进行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理提示HER2阳性,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因经济困难不能使用靶向药物。
术后予戈舍瑞林加三苯氧胺内分泌治疗,定期复查,.8发现骨转移。
.9.19肺部CT:右乳术后,两肺多发结节,小叶间隔增厚,肿瘤转移不排除。
纵隔数枚增大淋巴结。
.10.16B超:左侧甲状腺低回声灶,大小约2.8*1.5*1.6cm,TI-RADS5类;
左颈淋巴结肿大,大小约1.5*1.1cm。
.11.5彩超:肝内探及多枚低回声结节,较大者2.6*2.1cm,边界不清。
入院临床诊断:1.乳腺癌术后复发伴肺、骨、淋巴结多发转移,
该患者乳腺癌根治术后4年出现肝肺骨淋巴结多发转移,属于三阳性患者,对于HER2阳性MBC患者化疗+抗HER2治疗是首选。尽管指南推荐的优选方案为紫杉类联合抗HER2治疗,但对于部分耐受性、依从性差的患者,或者是之前紫杉类治疗失败的患者,长春瑞滨或卡培他滨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也是治疗选择之一。
长春瑞滨及卡培他滨为基础联合曲妥珠单抗治疗也是可选的治疗方案。该患者一线卡培他滨+抗HER2治疗取得了12个月的PFS,二线继续予长春瑞滨+抗HER2节拍化疗,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患者目前仍在口服化疗中。
该患者合并有甲状腺结节,考虑甲状腺癌。同时或先后患有多个肿瘤并不罕见,尤其对于女性来说。有meta分析显示乳腺癌和甲状腺癌两者密切相关,患有乳腺癌的患者第二原发癌为甲状腺癌的比例高于甲状腺癌合并第二原发癌为乳腺癌的患者。成年女性乳腺癌术后放疗引起的最常见的症状为甲状腺功能降低,诱发甲状腺癌的比例非常低,并且一般都在10年以上。
本例患者乳腺癌与甲状腺癌谁先发生并不明确,患者因未做病理穿刺活检,颈部及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不排除甲状腺来源可能,考虑甲状腺癌预后较好,发展较慢,对整体生存影响较小,而患者乳腺癌病情较重,因此以乳腺癌抗肿瘤治疗为主。对于该患者后续稳定后的维持治疗选择,目前并无更多的数据,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耐受性及治疗时长,内分泌治疗和化疗均可考虑。
还有一位女性患者,59岁,年因“反复双乳胀痛1月”就诊我院
查PET-CT:1.右侧乳腺组织肿块伴局部FDG代谢增高,考虑右乳MT。
2.双侧锁骨上、纵膈及双肺门、右侧腋下多发淋巴结肿大伴FDG代谢增高,考虑转移。骨多发转移瘤。
3.右侧腹壁皮下结节,FDG代谢增高,考虑转移。.2.19行右乳腺和右腋淋巴结穿刺,病理:乳腺浸润性癌;转移性腺癌,符合乳腺转移。-02-25肺部CT平扫+增强:右乳癌伴右侧腋窝、双侧颈部、纵隔多发淋巴结转移,两肺多发转移。
胸椎及肋骨多发转移,左侧肋骨局部病理性骨折。
心包积液。入院诊断:
1.乳腺恶性肿瘤(右乳浸润性癌伴骨、多发淋巴结、右腹壁皮下转移,IV期);
2.骨继发恶性肿瘤;
3.淋巴结继发恶性肿瘤(双侧锁骨上、纵膈及双肺门、右侧腋下);
4.皮下结节(右侧腹壁,转移考虑);
5.肺继发恶性肿瘤;
6.恶液质。
讨论乳腺癌目前的治疗完全要依赖于分子分型,不同的分子分型有不同的疾病特点。三阴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异质性较强的一个类型,根据其基因特点又可以分为不同的亚型,通常预后较差,远处转移风险较高,局部复发率高。治疗上以化疗为主,根据不同的分子分型,可以联合不同的靶向治疗,如PARP抑制剂、抗血管生成治疗及免疫治疗等;对于含有胚系BRCA1/2突变的三阴性乳腺癌,铂类药物可能更为敏感。晚期患者病情变化多样,对于治疗的排兵布阵需要更灵活的把握,二代测序(NGS)检测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及疗效预后分析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这里有一些临床项目,正在招募乳腺癌的患者。参加临床项目,不仅可以免费使用到新药、获得治愈、延长生存、减轻痛苦等额外的效果,还能充分了解乳腺癌的预后、复发概率等信息。除此之外,你还会实时